伊利“奶联社”见闻
时间:2009-6-27 16:10:17      点击:0

        驱车赶往位于呼和浩特市西部的土左旗。放眼望去,6月的草原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美景。这里也是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大黄金奶源基地之一。
        与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牧场相连,一排排蓝色的厂房展现眼前。“这就是伊利的‘奶联社’。”司机对记者说。
        科学饲养从源头抓起
        在“奶联社”大门口,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和“奶联社”总经理李正洪迎上来,带领大家经过进门处铺设的“消毒带”,进入“奶联社”场区。
        指着一排蓝色屋顶的厂房,李正洪说,“那里是产奶房,也是奶牛的家。每头牛都有自己的卧床,有保温饮水、自由采食以及粪便自动清理和收集等设施,环境很好。”
        在宽敞洁净的产奶房中,被呵护有加的黑白花奶牛们正在那里“午休”。“这里配置现代化的挤奶机械,具有全自动清洗功能的制冷储奶罐,有产奶数据、体重自动测定、配种和治疗等数据录入的牛场管理系统。利用软件系统来指导生产和提升管理效率。我们的‘奶联社’很先进、现代化。”李正洪自豪地说。
        从“奶联社”办公大楼登高望去,一群悠闲的奶牛正在绿草如茵的牧场上自由采食。
        “我们采取的是牧场放养与圈养相结合。”李正洪说,“从选择饲料到配置饲料,再为奶牛分时间段饲喂不同的饲料,都有讲究。从饲料喂养到挤奶出售,原奶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在伊利的严格控制之中。”
        “奶牛交给‘奶联社’我放心”
        “以牛入股,合作经营,奶农们加入‘奶联社’积极吗?”记者问。
        “非常积极!”李正洪说,“奶农以牛入股,‘奶联社’跟奶农签订托管协议,双方实际成为合资关系。奶农把牛放在奶联社中饲养,自己可以脱身去赚钱增收,然后还一年有两次的分红,不用自己养牛了,还有收益,这样的好事谁不乐意?”
        据李正洪介绍,“奶联社”自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,现在已经有了1000多头优质奶牛。由于采用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,“奶联社”在运营中降低了成本,实现了增产、增效、提质,平均每头奶牛每天比奶农饲养少投入1元至1.5元,而且因为产奶质量好,原奶销售价也比散户奶价每公斤高出2元左右,形成了企业、奶农等多方共赢的局面。
        在“奶联社”,记者遇到了前来探望自家奶牛的“股东”奶农陈月贵。他告诉记者,几年来,因为把奶牛交给了“奶联社”饲养管理,使自己有机会进城打工,另外还能领到“奶联社”的“分红”。从2007年到现在,一年给两次分红,一直没差过。
        “将自己的奶牛交给别人去饲养,放心吗?”记者问。
        “绝对放心!伊利是大企业,人家讲究的是科学养牛,比我们自己养得好,产奶高。”李正洪插话说,“入社之前,农户平均一头牛产奶是4.12吨,送到‘奶联社’产奶数就增加到了5.23吨,增加了一吨多。”
        陈月贵还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奶牛交给‘奶联社’我放心。你可以去我们村看看,现在是人少,牛少,因为大家都把奶牛送到‘奶联社’来了,不用在家养牛了,我们就都出去打工,这样就可以赚个‘双份子’钱了。”
        “奶联社”在牧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
        “伊利‘奶联社’的规模饲养模式,不仅保障了优质安全的奶源,更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土左旗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。”土左旗副旗长魏红军说,“1978年,土左旗农民人均纯收入63元;2008年,土左旗农民人均纯收入6651元。改革开放30年来,从养奶牛奔致富路,农牧民收入增加很快。”
        “伊利等乳业集团的崛起,使土左旗奶牛养殖发展驶进快车道。”魏红军说,“截至2008年6月,土左旗奶牛存栏数达24万头,成为了全国奶牛养殖最多的旗县区。‘奶联社’不仅加快了奶源建设的规模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的发展,提高了牛奶产量和原奶质量,也使得奶农通过‘奶联社’,有了一个获取稳定可持续回报的投资机会。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养牛的艰辛,而且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。”
        采访结束时,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说,“从家庭分散饲养到养殖小区再到‘奶联社’,这是伊利集团在奶源建设上不断探索和转型升级的过程。到今年末,伊利在呼和浩特市还将有20个‘奶联社’投入使用。”
打印】【关闭
版权所有 © 成都市荣贸食品有限公司